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

来源:广东蚕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3 06: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蚕桑产业是我国农村家庭的传统小农产业,门前屋后岗地坡上植桑,屋内人蚕共室,这样的生产模式由来已久。生产中存在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组织体系不完善,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蚕桑产业是我国农村家庭的传统小农产业,门前屋后岗地坡上植桑,屋内人蚕共室,这样的生产模式由来已久。生产中存在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组织体系不完善,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等弱点。随着我国农村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和农民经济能力的提高,农村农民都住上了楼房,养蚕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有利于养蚕消毒、防病防虫等工作的进行,但养蚕模式和养蚕技术相对落后,普遍存在着规模经营少、规模效益差,需要转型升级。

1 创新体系的建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蚕桑产业“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蚕桑生产区域逐步由东部工业发达区域向西部农业区域转移,中国的蚕桑丝绸行业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受到蚕桑行业本身发展条件的制约和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导致部分地区的蚕业生产出现了毁桑弃养的局面。因此,需要对蚕桑养殖模式进行改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经济效益,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加快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

1.1 搭建蚕桑公共服务平台

在国家“百十千”专家服务团和科技特派员的基础上搭建蚕业科技服务平台,通过建立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多媒体形式,搞好蚕农技术服务工作,对蚕农在生产上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网上解答和技术普及推广,加快蚕桑产业技术推广和创新技术步伐,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特长。利用省际产学研联盟体系,加速新技术、新品种和蚕业新机械的引进和推广,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带动全省蚕桑科技进步,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解决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1.2 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要积极鼓励蚕业技术人员举办、领办、参办蚕桑生产服务性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蚕桑社会服务化水平。通过合作社的建立,采取培育一个人,带动一大片,一方面可让蚕桑技术人员参与到蚕桑技术指导中,为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把蚕业技术人员纳入到合作社经营中,有效提高蚕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鼓励进行蚕业规模经营,建立龙头企业,进行蚕业产品深加工,形成一条龙服务,解决群众蚕茧等生产物资的销售问题。

1.3 建立服务网络

积极建立以业务科局为主体、基层服务站为基础、基层技术服务人员为成员的技术推广体系。在每年的蚕业生产季节,基层技术服务人员要对养蚕群众进行巡回技术指导,解决群众在蚕桑生产中遇到的常见问题。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组织专家进行集体讨论解决。

2 发展方向的转变

目前,我国传统蚕区正面临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挑战,由于劳动力的匮乏,蚕桑产业必须由传统手工业逐步转变为机器大生产。蚕桑产业发展正面临着粗放型向集约型、单一产业链向多元产业链、外贸依赖型向内外需双驱型的转变。蚕桑产业发展总体上由被动转变逐步变成主动转变。

2.1 由单一产业链向多元化产业转变

蚕桑产业多元化是以生产蚕茧为主要目标的生产体系,逐步向以桑树为主体进行养蚕和桑果、桑果酒、桑果汁、桑叶茶、桑叶面等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为目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转变。桑蚕茧由原来的剿丝逐步转变为制作丝绵被,促使蚕丝由制作丝绸服装的高档消费向大众化消费的转变。同时桑园的建设也由以前的专业植桑养蚕向建立采摘园和辅助旅游观光转变,从而使得蚕桑产业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发挥,以吸引农村青年返乡创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助力蚕桑产业的恢复和发展。

2.2 由外贸依赖型向内外需双驱型转变

中国丝绸产业以前长期依赖国际出口,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我国居民的购买力不断增强,丝绸服装、丝绵被、丝素化妆品等蚕丝产品逐步进行千家万户。同时随着国家拉升内需促进国人消费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居民人均消费不断提高,国内市场丝绸消费比例逐年提高。我国丝绸产业发展出现了以出口为主导,转向国际、国内并重发展的局面。

3 产品特点的转变

过去人们对于种桑养蚕的认识多数局限在丝绸服饰上,随着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蚕桑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拓展延伸,未来的蚕桑产品将越来越丰富。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qikandaodu/2021/0413/1022.html

上一篇:十四五时期广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问
下一篇:广东蚕业编辑部有关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