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蚕蜂与野生动物保护论文_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2)

来源:广东蚕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11-10 03:5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6.1.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6.1.3 主要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上清液制备与理化性质检测 6.2.2 抑菌活性的检测方法 6.2.3 内生B.subtili

    6.1.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6.1.3 主要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上清液制备与理化性质检测

    6.2.2 抑菌活性的检测方法

    6.2.3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小分子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6.2.4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脂肽抗生素的分析与鉴定

    6.2.5 内生B.subtilis7PJ-16 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上清液理化性质的检测

    6.3.2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6.3.3 内生B.subtilis7PJ-16 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

6.4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论文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文章摘要:桑椹菌核病,又称白果病或白椹病,是一种侵染果桑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根据病原菌种类以及染病桑果的病症差异,可将该病害分为肥大性桑椹菌核病、小粒性桑椹菌核病和缩小性桑椹菌核病。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桑椹菌核病侵染循环基本一致,该病在我国重庆、四川、浙江等地均有发生,染病桑果失去商品与食用价值,给果桑产业带来极大经济损失。由于该病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危害程度大,导致其有效防控难度较大。目前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仍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但过量使用化学药剂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亦会威胁桑椹食用安全。利用植物内生菌进行桑椹菌核病的生物防控将有利于果桑产业的健康发展,亦可为其他桑树病害防控提供新策略。本实验室前期从健康桑树中寻获一株对桑椹菌核病具有生防潜能的内生芽孢杆菌7PJ-16(前期研究鉴定其为Bacillus tequilensis 7PJ-16)。为进一步探索该菌株的生防作用及机理,本研究首先通过动物安全性实验和侵染定植实验,评估Bacillus sp.7PJ-16的生防潜力;并在优化7PJ-16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的基础上,大量制备菌悬液和活性发酵上清液,检测其对病原菌生长、桑园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及田间防病与温室促生效果;进而基于对7PJ-16菌株的全基因组和互作转录组分析,挖掘并验证其发挥生防作用的功能基因,最终结合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与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系统揭示Bacillus sp.7PJ-16的生防机理。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利用目标菌株生物防治桑椹菌核病需确保其使用安全。本研究利用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与发酵上清液,通过灌胃与肌肉注射两种接种方式处理小鼠后,所有小鼠均生长良好,且与对照相比,处理组小鼠的体重变化、血液常规指标与脏器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将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与发酵上清液处理的桑叶饲养家蚕,均未引起家蚕中毒死亡,且各处理组家蚕的生长发育及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蚕茧经济指标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动物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及其发酵上清液均不影响小鼠和家蚕的正常生长,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在宿主植物中有效定植将有利于生防菌更好地发挥防病促生作用。Bacillus sp.7PJ-16菌株具有较好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运动性,这使其在植物体内具有较强的定植潜能。利用pGFP22质粒电转化7PJ-16菌株,成功获得与野生型7PJ-16菌株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且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及氯霉素抗性标记的芽孢杆菌7PJ-16/gfp菌株。通过镜检观察浸根接种7PJ-16/gfp菌株的桑苗发现,接种1天后,该标记菌株在根尖、侧根、根毛等位点吸附和大量聚集,此时的菌体主要存在于根部侵染点的外表皮处;接种2-7天后,细菌逐渐向内表皮及维管组织中定植,在细胞内呈分散或聚集状分布;接种14-16天后,完成根部定植的菌体通过木质部导管向茎中迁徙,并于接种20天后,成功定植在叶片细胞间隙与叶脉中。进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含氯霉素平板上定量分析7PJ-16/gfp在桑树各组织器官内的消长动态。结果显示,标记菌株在浸根处理的桑苗根、茎、叶,以及田间单独喷菌处理的花(果)部位均具相同的动态变化规律,即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显微观察及重分离实验结果表明,Bacillus sp.7PJ-16可在桑根、茎、叶和花(果)中实现成功定植。进一步利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在2015与2016年冬季、春季、秋季(共计六个季节),从四个果桑品种(川桑7637、长果桑、红果2号及新伦教)茎部中共分离获得608株内生细菌分离株。不同季节桑树内生菌种群分布结果显示,Bacillus spp.在连续两年各季节内生细菌中所占比例均在20%以上,尤以2016年冬季分离得到的芽孢杆菌最多,占该季节细菌总分离株的37.21%;同时Bacillus spp.的种群分布对宿主品种无明显偏好性,为多个品种果桑内生细菌的优势菌群。健康桑树内生细菌种群分布结果显示,Bacillus spp.能够长期以较高丰度稳定存在于不同品种的果桑体内。2.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为给后续室内抑菌和室外田间生防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本文利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优化Bacillus sp.7PJ-16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发酵优化结果显示,该菌株最佳培养基配方与发酵条件为:蛋白胨0.5%、硫酸铵0.75%、麦芽糖3%、Na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qikandaodu/2021/1110/1661.html

上一篇:中国近现代史论文_山东农业近代化专题研究(
下一篇:蚕蜂与野生动物保护论文_封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