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南召县蚕业民歌中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3)

来源:广东蚕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5 16: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华民族是个多元化的民族,所祭蚕神因为地方风俗不同,多少有些大同小异。蚕头看起来既像龙也像马,也有把蚕当龙神和马神祭祀的风俗。在四川,《

中华民族是个多元化的民族,所祭蚕神因为地方风俗不同,多少有些大同小异。蚕头看起来既像龙也像马,也有把蚕当龙神和马神祭祀的风俗。在四川,《马头娘的传说》就很有代表性。在南召蚕区,也有传说蚕是王母娘娘府中用来吐丝织锦的天虫。后来转化成一位美女,为了爱情私奔人间,王母娘娘得知后,派蛇神和蜈蚣神下凡捉拿天虫无果。所以蛇与蜈蚣成了蚕的天敌。南召祭蚕神时间是农历四月初八日。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志》[9]载:“蚕事既登,分茧成丝,以供郊庙之报。”在南召民间歌谣中,有童谣反映祭蚕神现象,从民谣《磊石屋》可窥一斑。

但是,植桑、修墩、养蚕、移坡、看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序。任何一个环节岀现问题,加上天灾,都可能导致歉收。这时,蚕民们的心情极度伤感,对蚕神也开始持怀疑态度。因此民谣《磊石屋》接下来又说:

有关南召民风民俗,清代时任南召县县长的陈之熉曾写有一首诗《览风》[9]云:县在万山下,万山卫山城。不为看山来,驱马傍山行。忽见云起处,于中井烟横。乱石夹杂卉,尺土剩锄耕。暂憩村茅舍,琐琐寻民生。柞坡饶耳利,蚕坡茧丝盈。斧斤以时入,砍伐足担簦。猎逐初无禁,岂上椓丁丁。采药多品类,采菜无嚣争。以兹补乏匮,且以供职征。见说民风古,如闻击壤声。不知复不识,百年乐时清。复设县篆吏,忽敢滋纷更。归来携淳气,鸣琴对鹿鸣。《览风》原载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诗人编纂的《南召县志》[9]中。我们暂且不去评论作者文笔如何,但是从诗中可以得知当时南召的百姓生活,主要经济来源是放养山蚕、耕种小片土地、砍柞卖柴、挖药和采野菜等等。他们用这些微薄的收入,不仅维持日常生活需要,而且还要给政府纳税。其中“柞坡饶耳利,蚕坡茧丝盈”“斧斤以时入,砍伐足担簦”为研究南召的柞蚕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从字义上看,柞坡,即柴坡;柴,是日常民需之品,又可卖钱,为山民的一项经济收入来源。“蚕坡茧丝盈”可以直接理解为蚕坡上伐柞丛就可以多得柴,又适宜养蚕的经验。“见说民风古,如闻击壤声。不知复不识,百年乐时清。”则反映出山民们知足常乐的心态,非常值得艳羡。因此引发出诗人最后两句“归来携淳气,鸣琴对鹿鸣”的感想感受和感激之心。在同一县志上记载,当时全县东西南北方向,共有柞坡86架。当时,年产柞蚕茧达3万筐以上,产丝超过10万kg。

《览风》描写了南召当时淳朴的民风民俗,同时也描写到了“蚕坡蚕丝盈”所带来的物阜民丰之景。是南召有史以来,以登高望远之笔,全面描写歌咏田园风光无限美好的惟妙惟肖之作。

3 蚕业民歌反映蚕业的经济作用

如前所述,对于南召山区贫困县,蚕业养殖对于地方山民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经济收入来源,砍伐柞丛可以当柴烧,喂蚕可以维持日常生计,又可以保证地方政府的税收,是一项利民利国的好事。这些在以下的南召民歌中,都有所表现。

南召县素有“柞蚕之乡”之称,高峰时期的柞茧产量约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左右,被誉为“召半省”。据《南召县志·大事记》[10]记载,人工放养柞蚕始于东汉,“野茧、谷充百姓,其后耕蚕稍广”。西晋时曾有“一岁蚕八绩”(1年饲养柞蚕8次)之说。隋唐至明“民需、贡赋尽赖蚕丝之利”。明嘉靖年间,南召有柞坡五六十处,“山丝产额甲于各县”。南召县城区附近(今云阳)、李青店、白土岗、钟店、南河店、留山等乡镇“妇孺会络经,满城梭子声”。县城随之有较大行店、货栈出现,南召店(今云阳)“日进斗金”。中华民国年间,南召蚕业大起大落。中华民国3年(1914年),南召山丝绸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参赛并获奖。中华民国10至20年(1921年至1931年),为南召柞蚕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全县蚕农达17 230户,占总农户的65%;年放养量6万筐,产茧近8.0万担(4 000 t),产丝量超过20万kg,产柞绸230.2万m。上海买办资本所设立的“久成”“大丰”丝绸分庄大量向外商经销南召柞丝绸,称“花旗”货;河南丝绸贸易中心遂移至南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南召县委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蚕业的恢复和发展,开办技术学校,积极培养蚕业生产专业人才。1966年春,全县柞茧总产量达8.4万担(4 200 t),创历史最高纪录。

4 蚕业民歌反映蚕业的劳动过程

据《南阳蚕业志》[11]记载,公元前21至公元前16世纪,南召县境内已有野生桑株,乡间蚕事渐成一业,以茧制绵捻线。秦代,蚕事发达,形成“人勤农桑之务”。汉代,“男为耕稼,女勤蚕织”。唐、宋两代,处处皆桑,贡赋以丝、绢为主。几千年以来,蚕业一直是南召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蚕业生产过程十分复杂繁琐,而且对蚕农来讲十分辛苦。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qikandaodu/2021/0115/541.html

上一篇:清末蚕桑公社刍议
下一篇:浅析蚕业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