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广东甘薯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6)

来源:广东蚕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5 14: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6.2 广薯87——优质高产抗病兼用型品种 广薯87是省农科院作物所2001年从广薯69计划集团杂交育成。2006年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和广东省品种审定。2009年

4.6.2 广薯87——优质高产抗病兼用型品种 广薯87是省农科院作物所2001年从广薯69计划集团杂交育成。2006年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和广东省品种审定。2009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13年在新疆获得认定,2015年通过河南省品种鉴定,2017年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授权,2018年通过国家品种登记。广东省甘薯区试及国家甘薯南方区试平均产量35.8~36.0 t/hm2,薯干平均产量 10.2~10.7 t/hm2,烘干率 28.5%~29.6%,淀粉率为19.4%~19.8%、每100 g鲜薯胡萝卜素含量3.3 mg。抗薯瘟病、蔓割病。2005年以来,广薯87在广东、福建、海南、广西、江西、湖南、河南、四川、贵州、重庆、山东、山西和新疆等地示范推广,均有良好表现。2020年10月16日全国甘薯优质高效竞赛福建省石狮市现场验收测产,广薯87平均每667 m2鲜薯产量5 029 kg。2008—2020年连续13年被列为广东省甘薯主导品种,2017—2020年被列为广东省最受欢迎的主导品种之一,2017年国家甘薯产业体系抽样调查显示,广薯87为全国种植面积第二大品种[64]。

4.6.3 普薯32——优质鲜食高胡萝卜素型品种 普薯32是普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普薯24为母本、徐94/47-1为父本定向杂交育成。2012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20年通过国家品种登记。广东甘薯区试鲜薯产量34.2~34.9 t/hm2,薯干产量10.1 t/hm2,烘干率29.3%,淀粉率为17.9%~19.9%、每100 g鲜薯胡萝卜素含量13.8~20.8 mg。大田薯瘟病中抗,室内薯瘟病中感。全国多地均有种植,2018年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普薯32在广东种植面积达127.04 hm2,占抽样面积的34.1%,排在第1位[4]。

5 展望

甘薯栽培种染色体数目较多,遗传背景复杂,存在自交不亲和以及同一不孕群内品种间杂交不亲和等诸多问题,使得其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方面落后于其他大宗作物。此外,育成品种的亲本绝大多数为“胜利百号”、“南瑞苕”或徐薯18,导致我国甘薯遗传背景狭窄,制约了优质甘薯品种改良的进度和质量。根据甘薯全产业链发展需求以及广东甘薯产业的发展优势,今后甘薯新品种选育研究应重视以下工作:

5.1 拓宽资源收集、安全保存、高效评鉴,促进特异资源创新利用

国内甘薯种质资源保存量、评鉴利用相对滞后,其遗传多样和特异资源贫乏,因此,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收集国外种资资源,同时加强对国内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和近缘野生种收集、引进力度;完善资源表型和基因组数据,建立资源高通量大数据,实现资源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完善甘薯资源分子身份识别系统,构建代表全部种质最大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库;建立能够构建人工智能控制的长期安全保存的资源保存技术;多手段鉴定筛选品质、抗病、抗虫、耐逆性、保健功能成分等特异资源,促使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品种改良利用。

5.2 立足全产业链发展需求,进行鲜食型通用大品种和特优质专用品种选育

受新冠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从世界范围以及我国粮食保障作用考虑,甘薯作为粮食安全储备作物的作用依然重要。选育高产优质的通用大品种,可保障和满足大市场大消费。另外以产业发展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特优品质、特色品种以及多样性品种选育越发重要。以选育通用大品种和特优质专用品种为目标,针对蒸煮型、烘烤型、食品加工型、菜用型等类型品种,结合品种产量、商品性与商品率,开展外观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和保健品质育种;加强茎腐病、疮痂病、白绢病、镰刀菌病、病毒病和小象甲等多抗病虫品种培育;开展适宜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的不论春型品种的选育。

5.3 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为主,着眼全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编辑等前沿生物技术研究

甘薯育种无论是定向杂交、集团杂交还是放任授粉杂交,依然是常规杂交育种,即通过杂交创造遗传变异,接着经过表型选择实现优良性状聚合形成品种。基于基因层面、基因组层面选择仍处于研发阶段。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在做好甘薯常规的杂交育种基础上,应积极开展基因编辑、转基因、全基因组选择、泛基因组等前沿生物技术的研究,以甘薯近源野生种和栽培甘薯全基因组序列为基础,对甘薯重要品质、抗性和产量性状基因进行定点精准选择或改变基因;建立表型组、基因组、代谢组等基础大数据,探索信息技术、高通量大数据、人工智能、分子设计等在育种中的应用。

5.4 构建完善的脱毒健康种苗繁育体系

甘薯病毒病一般由多个病毒复合侵染引起,产量损失一般达20%~30%。2012年我国发现了由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PCSV)与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协生共侵染引起的甘薯病毒病害(SPVD)[39]。SPVD不同于以往的甘薯病毒病,其发病对产量影响极大,可造成90%以上的产量损失,甚至绝收。甘薯采用无性繁殖方法,病毒主要通过薯块和茎枝进行传播,使病毒病迅速蔓延。广东粤东粤西地区一年四季均可种植甘薯,利于病毒病的累积和蔓延,病毒病危害更为严重。2015年甘薯主产区湛江曾大面积暴发,发病面积为1 257 hm2,发病率50%以上的病田比例达到12.3%,部分受害严重的田块甚至失收[39]。因此,今后除选育抗耐病毒品种外,应研究高效、简便、可行的病毒病检测方法,构建由企业参与的甘薯脱毒健康种苗繁育体系。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qikandaodu/2021/0225/606.html

上一篇:广东家医院近年抗抑郁药使用情况分析
下一篇:陈小曼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