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两宋辽金时期的蚕业(4)

来源:广东蚕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7 14:3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桑树的种植,并不限于田间整块的土地,而是隙地的利用。如浙江桐乡“语溪(今崇福镇)无间塘,上下必植桑,……贫者数弓之地,小隙必栽”[32]《万

桑树的种植,并不限于田间整块的土地,而是隙地的利用。如浙江桐乡“语溪(今崇福镇)无间塘,上下必植桑,……贫者数弓之地,小隙必栽”[32]《万历崇德县志》卷21引《宋史》。陈旉《农书》也说:“堤之上疏植桑柘,可以系牛,牛得凉荫而遂性,堤得牛践而坚实。桑得肥水而沃美,旱得决水以灌溉。……其欹斜坡陀之处,……两旁亦可种桑放牛。”

孝宗淳熙八年(1181)朱熹为浙东提举,具体谕民种桑,要求“常年冬月,多往外路买置桑栽,相地之宜,逐根相去一二丈间,深开巢窟,多用粪壤,试行栽种。待其稍长,即与削去细碎拳曲枝条”,“其桑木每遇秋冬,即将旁生拳曲小枝,尽行斩削,务令大枝气脉全盛,自然生叶厚大,饲蚕有力”[33]《朱文忠公全集》卷18。

对桑萎缩病已有认识,温革《琐碎录》说:“桑叶生黄叶而皱者,号日金桑,非特蚕不食,而木将就槁矣。”

3 养蚕技术

对所用蚕种首先在冬季用冷雪处理淘汰劣种,也有在寒冬将蚕种浇牛尿后在江河中洗浴的[34]秦观《蚕书》,再在收蚁前用温暖的朱砂水消毒卵面[35]陈旉《农书》,继续在温室中催青,促使孵化齐一,谷雨后几日收蚁,面条细叶引蚁,称准蚁量,用极嫩叶[36]楼涛《耕织图》,“柔桑摘蝉翼,潄潄才容刀”,“蚕儿初饭时,桑叶如饯许”,按叶养蚕。蚕室加温,要求给桑后,待蚕顺叶而上时才进熟火,食叶后即退火,避免室内终日恒温,以免“伤火之患”或“热蒸之患”。注意通风排湿或温火排湿,勤去沙颡。每日给桑5次,三眠后每日给桑3次,要求不留残桑,既节省桑叶,又防止颡子蒸热。大眠后方给半叶,3日后给全叶。

重视储桑管理,“先治叶室,必深密凉燥而不蒸湿,下作架,高五六寸,上铺新簟,然后置叶其上,勿使通风,……常收三日叶,从备雨湿”[37]陈旉《农书》。

养蚕用槌,即四根直立过梁的木,上下方固定,中间每隔一尺缚一横档;中承养蚕的筐。筐用芦苇编制,四周以竹作边,大小大致为长七尺,阔五尺,高一尺,给桑时逐筐抽出。

对防治蚕病,首先认为蚕种保护中不能经受雨湿、热蒸。寒燠不时,卵在布时受病、出胎便病,难以治理。对诱发蚕病的环境,以为“伤湿即黄肥,伤风即节高,沙蒸即脚肿,伤冷即亮头而白蜇,伤火即焦尾,又伤风亦黄肥,伤冷风即黑、白、红僵”,对防止发病,主要以调节环境着眼。因此,对蚕室加温、排湿、通风、采叶等都有明确的要求,一则是符合蚕的生理,从而也制止了病原的污染和蔓延。

对多化性蝇已有记载,苏轼的《物类相感志》中记载:“苍蝇叮蚕则生虫”,同时代人严粲的《诗辑》也有“今人养晚蚕者,苍蝇寄卵于蚕之身。久之,其卵为蝇,穴茧而出”的记载,这较苏氏的观察更为确切。

蚕多三眠,全期经过27日,当时全年养蚕以春期为主,不想多养夏蚕,认为“既损坏叶条,且狼藉作践,其丝且不附衣着,所损多而为利少”[38]陈旉《农书》,夏茧的用途概作丝绵,戴复古《石屏集》诗说:“春蚕成丝夏作绢,养得夏蚕重剥茧”。这描写的是浙江台州地区的情况,但也有夏蚕养得较多的,如杨万里“江山道中夏蚕大熟二首”诗中说:“新睛户户有欢颜,晒茧摊丝立地干,欲遣缫车声独急,今年不及去年间”。这是描写衢州的情况,说明这样的夏蚕大熟还不如去年,且又有多化蚕的饲养,“原蚕……里俗谓之夏蚕,亦日热蚕,亦日晚蚕。……而民间一岁至有三蚕者”[39]陆佃《埤雅》卷11。远在西南的云南,“养蚕以柘”[40]《文献通考》卷329,种类与一般的不同。

4 蚕茧处理技术

上蔟用茅草和竹枝,下垫芦箔,每箔长6尺,阔3尺,放蚕蔟上后,先使蔟面倾斜以利排粪尿,然后在蔟室内用熟火加温,待作好丝网后,再增加火力,直至结茧完毕,认识到蔟中不加温影响缫丝,不能“一绪抽尽”。

在个体生产情况下,鲜茧不能在短期内缫完就要发蛾,要采取控制发蛾的措施,宋朝还是继承前代采用盐渍的方法。即在采茧后,急剥去茧衣免致蒸坏,先晒使燥,藏器用大瓮。把大瓮埋在地上,瓮中先铺竹箔,再用大桐叶覆盖,铺一层茧,重约十斤,掺盐二两,上又以桐叶平铺,如此再铺第二层茧,如此直至满瓮,然后密盖,以泥封固,七日以后取出缫丝,所以,当时盐的供应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蚕盐作为特殊需要而比较放宽,说明蚕桑生产在宋代是占着较大的比重的。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qikandaodu/2021/0727/1613.html

上一篇:清代的蚕业下
下一篇:隋唐五代时期的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