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清末蚕桑公社刍议(2)

来源:广东蚕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5 16: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表2 各省所办农桑教育和农事(林)试验场等名录省别农业(实业)学堂蚕桑学堂、蚕(桑)业讲(传)习所农事试验场高等中等初等其他蚕桑业学堂蚕桑业讲(传)习所

表2 各省所办农桑教育和农事(林)试验场等名录省别农业(实业)学堂蚕桑学堂、蚕(桑)业讲(传)习所农事试验场高等中等初等其他蚕桑业学堂蚕桑业讲(传)习所农事试验场其他安徽农业中学堂1处农业小学堂1处柞蚕学校1处蚕业讲习所1处农事试验场1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1处农林蚕桑各学堂8处农事试验场1处农林蚕桑各局所10处农林各项公司12处山西高等农林学堂1处中等农业学堂1处初等农业学堂4处蚕桑传习所2处农林试验场2处蚕桑试验场1处河南中等农业学堂3处初等农业学堂9处中初等蚕桑学堂11处蚕桑讲习所2处农事试验场1处树艺公司4处江西高等农业学堂1处蚕业讲习所1处农事试验场1处秧圃桑圃各1处湖北高等农业学堂1处初等农业学堂2处蚕桑学堂1处农业试验场2处林业试验场5处农业各项公司8处湖南农业学堂1处实业学堂1处农事试验场1处湘绣研究所2处四川农业学堂1处蚕桑传习所80余处农事试验场1处农林试验场1处缫丝厂80处广东农业学堂5处蚕业中学堂1处农业讲习所1处农事试验场7处蚕桑局1处种植公司19处广西中等农业学堂3处初等农业学堂9处蚕桑讲习所29处农事试验场1处女子缫丝传习所1处云南中等农林学堂1处初等农业学堂1处农业各学堂12处蚕桑学堂1处女子蚕桑讲习所1处农事试验场4处农业试验场1处蚕桑研究局社17处贵州农林学堂1处农业公司1处直隶高等农业学堂1处农事试验场31处农务局18处农业公司4处奉天农业学堂1处蚕桑讲习所1处农业试验场4处蚕场1万余处黑龙江初等农业学堂9处蚕业讲习所1处农林试验场4处蚕业公所1处试养柞蚕厂1处吉林实业学堂1处造林区域100余处农产公司1处江苏实业、农业学堂共3处农业试验场2处蚕桑公司1处农务各项公司16处陕西初等农业学堂11处中初等实业学堂26处蚕桑传习所1处蚕桑讲习所5处农林试验场1处新种桑秧10余万株甘肃农林学堂1处农业试验场1处种植树株约90余万株新疆农林讲习所1处农林试验场1处蚕桑局1处种植树株数100万株福建农业中学堂1处蚕业中学堂1处蚕桑讲习所1处农事试验场1处蚕桑劝业所1处,垦种农林畜牧公司20处浙江农业学堂1处农事试验场1处蚕业实习所1处农业各项公司3处表中数据根据《大公报(天津)》1911年4月12、13、14、15、16、18日所载“各省已办农林工艺实业清单”[10-15]整理。

上述各级农业(实业)学堂、蚕(桑)业讲(传)习所、农事(林)试验场和蚕桑局所等机构的设置,一方面强化了蚕桑科的专业知识教育,促进了蚕桑科知识体系的系统化、专业化,并使其成为独立完整的实业教育门类;另一方面疏通了教育、试验与运用之间的关系,提高了蚕桑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肄习蚕桑科的生徒既学到了应有的专业知识,又尝试了专业知识的验证,初步掌握了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这种从课堂教学到实地试验再到实际运用的教学模式,不仅凸现了蚕桑科的专业特点,提高了蚕桑科的教学质量,而且实现了从知识到技能、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为蚕桑教育和丝织业领域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实用人才。

2 蚕桑公社的基本特征

尽管各地蚕桑公社类组织的名称、规模、效益、存在时间长短等不同,但总体来看,蚕桑公社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集教育实习、生产管理和加工贸易于一体,既有分层设置的组织管理机构,又有入社退社的条件规定,还有按股分红的分配政策,以及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这些方面四川蚕桑公社最为典型[16]。第二,四川省境内蚕桑公社最多,占表1统计数量的将近四分之三,这与四川省自然环境和各级官吏奖劝农桑密切相关。第三,蚕桑公社分布区域较广,豫、鄂、粤、苏、浙、闽等省均有建置。第四,蚕桑公社在各地并非同一称谓,如河南省郾城县称“蚕桑社会”,而湖南省湘潭县则称“蚕桑学社”等。第五,蚕桑公社的内涵比较丰富,不仅包括桑树种植、蚕种繁育、蚕茧缫丝,还涵盖树艺、纺织、试验、改良等。第六,蚕桑公社多为集股、合资组建而成,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蚕桑丝织业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方式的初步尝试。第七,蚕桑公社集中创建于1906—1908年之间,这与清政府废科举、兴实业和劝农桑直接相关。第八,蚕桑公社的创办者大多为举人、进士、绅商等拥有一定社会身份和经济实力的富裕阶层。第九,蚕桑公社的经营管理比较粗放,存在资金储备不足、经济效益不高等弊端,如长沙蚕桑公社即是如此[17]。第十,进入民国后因时代变迁的影响,大多数蚕桑公社相继解散。尽管各地蚕桑公社类组织的名称不同,筹建方式不同,但其共同特征是集蚕桑丝织业教育、生产、管理和贸易于一体,旨在扩大生产规模,规范经营秩序,提高经济效益,挽回蚕丝利权。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qikandaodu/2021/0115/540.html

上一篇:广东技工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特征分析
下一篇:南召县蚕业民歌中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