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清末蚕桑公社刍议(5)

来源:广东蚕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5 16: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为了规范经营行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产值利润,这些绅商富贾在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参照国外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

为了规范经营行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产值利润,这些绅商富贾在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参照国外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能够集人才教育培养、生产加工检验和产品输出贸易,即从原料来源到产品制造再到市场销售一体化的新型路径,试图用这种方式打通种养加产销管之间的联系,形成从源头到末端环环相扣的紧密链条,不断提升中国蚕丝业的产能和效益,并从中获取丰厚的投资回报。于是,蚕桑公社这种所谓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理想化组织形式,被绅商富贾所看好,在各地逐渐组建起来。

3.3 桑农蚕户的利益诉求

集中表现为桑农蚕户为解决资金技术匮乏收益低下问题而主动组建新的利益共同体。

这是蚕桑公社组织结构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其类别主要有3种:一是纯粹桑树种植者。他们单一出售桑叶,对桑树的种植、嫁接、修剪、壅肥、治虫、采撷、管理等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可谓桑树种植“专业户”。这是蚕桑丝织业链条中的初始环节,即原料供应商。其种植规模和收入多寡受自然、资金、技术和市场的多重制约。为维系正常生活或规避经济风险,他们大多还从事粮棉种植或其他经营活动。二是种桑养蚕者。他们既种桑又养蚕,一般有数量较多的桑树和经验丰富的饲育技术,主要以出售蚕茧为主,间或生产少量蚕丝,大多是农桑丝兼业者,种桑养蚕售茧只是作为家庭副业用来改善生活和增加收入。这类户型数量大,分布广,但彼此间缺乏必要的经济互助与生产协作,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作坊式劳动生产,规模效益不大,抗风险能力差,正常年景方可维持简单再生产,获取较纯农户略多的经济收入,然而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兵荒马乱及其诱发的社会动荡与经济萧条,不是难以为继,就是债台高筑。为了在有限的范围内获取家庭生存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他们也渴望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和技术帮助,并组建一个能够使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同甘共苦的“大家庭”式生产管理机构。三是种桑养蚕缫丝者。他们大多有较厚的家底、较好的技术、较广的人脉和较多的土地,既不放弃粮食生产,以维持最低生活保障,又不甘于受中间商的盘剥,而是从低端到高端独立完成由原料到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旨在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条,牟取更多利润。他们除自产部分原料外,还需要从市场购置桑叶、蚕茧、蚕具、缫丝设施等生产资料。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特别是外来资本的不断输入和洋货的大量倾销,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愈来愈大。为了维持生产扩大利润空间,他们在自谋出路的同时,也期望组建一个能够实现合理分红并与外商匹敌的新型合作组织。于是在他们的促动下,蚕桑公社在各地推广开来。总之,3类桑农蚕户为蚕桑公社的创办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

3.4 农桑生徒的知识支撑

集中表现为蚕桑学堂和农业学堂蚕桑科毕业生为了学以致用而主动加入新的联合生产体。

如前所述,清末实业学堂尤其是各级各类蚕桑教育机构的开设,培育出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统计资料显示,从1907到1911年,全国各地创办的包括蚕桑缫丝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实业学堂多达200余所,毕业学生上万人[28]。加上从国外农业院校毕业归国的留学生,中国拥有了一支农学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观念新颖、思想解放、勇于振兴蚕桑教育和蚕丝产业的庞大专业人才队伍。他们为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积累创造创业的实践经验,也急于寻求或搭建能够使其学以致用报效桑梓的实践平台。而此时在国家制度供给和绅商投资助推下各地桑农蚕户掀起的蚕桑丝织业生产热潮,为他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感奋于举国上下重农商兴实业夺丝利的呐喊,他们或集资开办学堂从事蚕桑知识教育,或置地购器开办工厂从事缫丝生产,或应绅商富贾之聘担当技术指导,或开设公司专事蚕丝收购营销。这不仅为蚕桑公社的组建提供了人才资源和知识支撑,而且为蚕桑公社的经营管理引进了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成功经验,并在教育生产实践过程中为厂家或地方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实用技术人才,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实业教育的范围,增强了中国蚕桑丝织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事实上,很多蚕桑公社就是农桑学堂毕业生参照日本的蚕桑丝织生产经验和管理方式,在当地组建起来的。

综上所述,国内的奖励机制和搞活政策,国际的广泛交流和激烈竞争,雄厚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传统,共同的利益追求,庞大的人才队伍,为怀抱实业救国之志的绅商士子和渴望摆脱贫困的桑农蚕户提供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时代机遇。于是,他们志同道合,联袂携手,或集股筹资办厂,或捐资设堂施教,或开行从事贸易,在清末中国农村经济社会行将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时期,顺势而为,雀跃而起,迅速组建了迥别于以往家庭作坊式而具有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性质的蚕业生产联合体——蚕桑公社。由此可见,蚕桑公社是近代中国士农工商等社会阶层在探索实业救国过程中,汲取本国经验并参照国外模式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利益共同体,它既有中国底色,又有西方元素,既是中西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催生的果实。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qikandaodu/2021/0115/540.html

上一篇:广东技工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特征分析
下一篇:南召县蚕业民歌中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