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广东行政委员制的创设与裁撤*(6)

来源:广东蚕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4 13:3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来当时国民政府主席委员汪精卫以南路军事行告结束,为解决李济深部与谭延闿、朱培德的湘滇军在西江、南路防地之争,有意巡视西江、南路一切军事

本来当时国民政府主席委员汪精卫以南路军事行告结束,为解决李济深部与谭延闿、朱培德的湘滇军在西江、南路防地之争,有意巡视西江、南路一切军事事宜之际,与李济深晤商一切。②《汪精卫中止南巡之西江问题》,《香港华字日报》1925 年12 月18 日第2 张,第2 页。因为古应芬一再请辞,为避免各方误解,汪精卫只好打消计划,并由《广州民国日报》声明此事系一般访员误传。③《汪精卫赴西江南路视察军务说不确》,《广州民国日报》1925 年12 月13 日第3 版。

12 月13 日,古应芬接到国民政府委员挽留函后,当即复函再三申明坚决辞去民政厅长,以及收回西江行政委员成命之意。该辞呈送到国民政府后,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在14 日开会讨论,仍决议对古应芬加以挽留。④《古应芬三辞民政厅》,《香港华字日报》1925 年12 月16 日第2 张,第2 页。15 日,汪精卫又当面向古应芬陈述政府慰留之意。⑤《汪主席面留古厅长》,《广州民国日报》1925 年12 月17 日第3 版。因为汪精卫等人的一再让步与慰留,加之其时行政委员制在东江、南路实施过程中遭到当地军事当局抵制(见后),让古应芬看到希望。古随即放弃辞职打算,转而设法掣肘行政委员制的推行,进而到达将其废止的目的。

自国民政府先后将东江、南路、西江、广州各属区域划定后,原定6 路行政委员中,除钦廉时由广西军队控制、琼崖尚未收复外,尚有北江行政委员。事实上,国民政府对其有所规划,不仅将连江、连山、阳山、翁源、仁化、乐昌、南雄、始兴等县划为其区域,⑥《划分行政区域近闻》,《香港华字日报》1925 年12 月6 日第1 张,第2 页。对于北江行政委员人选也有酝酿。只是因为北江地区驻军情况更为复杂,行政委员制又改为暂行之制,无人愿意趟此浑水。国民政府“初时拟以谭延闿兼充,谭以军人不便兼涉民政”;“又拟委陈公博,陈以身兼数要职,未暇兼顾”却之。⑦毅庐:《粤省民政改制后之要讯》,《申报》1925 年12 月19 日第2 张第6 版。人选迟迟未能确定,最后竟不了了之。至1926 年1 月中旬,李济深率军进攻海南岛,并在19 日占领琼州府城,至2 月中旬更将邓本殷残部基本消灭。2 月3 日,国民政府调派时任广西榷运局局长的张难先为琼崖各属行政委员。⑧《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令》,《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第23 号,1926 年2 月,第6 页。8 日,张难先正式就职。

按照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最初的规划,以原有6 道区划为基础,将广东全省划分为6 个行政区域,不过实际陆续成立并就职的只有东江、南路、广州、琼崖4 属行政委员。由于国民政府将行政委员制定为暂行之制,并未制定与颁布统一的各区行政委员公署组织法,以致各行政公署组织内容各不相同。如南路行政委员公署组织内设行政、交通、调查统计、宣传等科及秘书处,置秘书长、秘书、科长、科员等若干人,各有职掌;⑨《南路行政委员公署组织法》,《广州民国日报》1925 年12 月11 日第3 版。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则内设第一、第二、第三科,无秘书处设置,置秘书长、机要秘书、科长、科员等,各司职任。⑩《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组织大纲》,《岭东民国日报》1926 年2 月4 日第6、7 版。各行政委员到任后,即对各区的工作进行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各地具体条件、群众基础及主政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水平各不相同,各区地方行政工作的状况及影响自然各异。其中,周恩来主持东江行政公署时的成绩和影响最为突出。?曾庆榴:《广州国民政府》,第149 页。藉助行政委员及行政委员公署,国民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的政令基本上得以下达,初步实现了国民党对广东全省行政的统一。

三、行政委员制的裁撤

前文已述及,国民党左派主导下的中央政治委员会本拟在广东普设行政委员制,因古应芬力争与消极反对,先是决定在东江、南路试行,并最终被明确规定为暂行之制。对于广东行政委员制的裁撤,以往学界一般认为,因为改制完全是临时的,一切组织均无定制,随着时势之推移而被取消。?参见萧文哲:《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研究》,重庆:重庆独立出版社,1940 年;陈之迈:《中国政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沈怀玉:《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之创设、演变与功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1993 年6 月;翁有为等:《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第84 页。此说虽不无道理,但与事实尚存一定出入。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qikandaodu/2021/0204/552.html

上一篇:旅游—文化—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和预测 —
下一篇:数字技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