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故乡古人(2)

来源:广东蚕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8 06: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一带的家庭,祭祖宗、请财神、拜菩萨之类的祭祀,都由男主人主持操办,忌讳女人沾手。有句话是:雌马不能上战场。 王博颊备好了食料,配好了拼

这一带的家庭,祭祖宗、请财神、拜菩萨之类的祭祀,都由男主人主持操办,忌讳女人沾手。有句话是:雌马不能上战场。

王博颊备好了食料,配好了拼盘,关起门,在灶台上煮、炒、拌,端上了祭桌,她就回避。

苏吉利敞开门操办祭祀仪式。有时,老婆买来炮仗,任由他放,弄得动静很大。不会做事,还要说了算。可是,村里人还是说:苏吉利有眼下的好日子,全靠老婆养。

苏吉利堵不住别人的嘴,就朝王博颊撒气,说:你不在,我没法活了吗?

王博颊不吭声,默默扫地。

苏吉利夺下扫帚,狠狠地踩,说:我要把你扫地出门。

王博颊说:这不是没事生事吗?过日子是两口子的事,不存在谁养谁。

苏吉利赶王博颊出门——休了。起先,他又“小弄弄”,消消心烦。土地也搁荒了。渐渐地,老婆在时置办的家什,他陆续变卖。不出两年,屋里空了乱了。第三年,有一次,押了房子,一捕,却赌输了。没了居住的地方,他不得不一只篮、一个碗、一根棍,离开村庄,外出讨饭。他受不了村里人的闲言碎语——脸没处搁了。

又一年,农历十二月廿三日,他俨然一副乞丐的模样了。他循着气味进了一个村庄,那是酒肉的香气。一打听,获知村东有户人家造屋,在办上梁酒。老婆翻新屋子,办过上梁酒,来者不拒,包括叫花子。这个习俗能让他混上好食物。

这户人家竟盖起三间新屋。苏吉利探望厨房,火旺锅香,煎鱼炖肉,忙得不亦乐乎。赶得早不如来得巧,有好口福了。他开口一讨,厨师给了他酒和肉。叮嘱他:到空的地方去吃。

嘴里进,肚中热,苏吉利的耳朵也不闲,各种欢喜的声音里,他听出了眉目:这户人家,原来穷得寒酸,差一点沦为叫花子,多亏了老婆王博颊当家,日子好了,盖起了新屋。

叫花子,新屋,王博颊……苏吉利以为是说自己的故事。可是,三间新屋气气派派地立着。难道谁娶了王博颊谁就旺了?

偏偏最怕见谁,谁就出现。苏吉利躲也来不及了,他埋下脸。王博颊看见他,一脸惊奇。

苏吉利恨不得脚下裂个洞,一头钻进去。他别开脸,望见灶膛,里边的火焰像起哄。他起身,冲进去,径直钻进……烧得焦头烂额,如一根大火中的枯木。

怕丢脸,不要命。王博颊张罗着给他筑了一个坟墓。还上街,叫人画了一幅像,贴在灶上,以示纪念,毕竟夫妻一场。其中的隐秘,无人知晓。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日,王博颊摆上酒菜,供上,然后,烧掉乌黑的画像,换上同样的一幅。竟然有许多家庭主妇也效仿——王博颊把一个家打理得那么美满,必定有其妙法。渐渐地传言,那画像,是灶神,也引出了多种称呼:灶司、灶王爷、灶君菩萨。就形成了风俗,一年两次祭祀,第一次农历八月初三,灶君生日(那是苏吉利的生日),第二次,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日,送灶日(苏吉利的忌日)。供灶君的一系列事务,均由家里的女人主持操办。竟然入了《礼器记》,记载有:“灶者,老妇之祭也。”

临山那一带,做饭的燃料,均用农作物的副产品,棉花杆、豆杆、稻草,还有野生的芦苇。每家的灶间,砌有双眼大灶,一根烟囱直逼屋顶。烟囱与烟斗的转角处,砌有双步梯阶的灶君堂,堂内供奉着灶君神像,神像两旁有对联。左侧:上天奏好事;右侧:下界保平安。

据老人说老话:都是当初主妇王博颊定下的格局,灶间是女人的世界,人家王博颊不容易,提前放脚了。

父与子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翁运标任武陵县(今常德市武陵区)知县,就碰上一户农家先后两起的诉讼,自家人告自家人。

此前,翁运标担任河南省南阳桐柏县知县,多行仁政,县里百姓为他建立了生祠(为活人修建的祠堂)。知悉兄长翁运杭病危,他辞官还乡。紧赶慢赶到家,兄长已去世。为兄长服丧一年有余。

那一户农家,父亲有两个儿子。结婚多年,未曾生育,求子不得,就领了个养子,称为引子,像放引蛋,让母鸡在固定的窝里生蛋。两年后,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母亲难产时逝世。

父亲养大了两个儿子。没续弦,分了家。约定了轮流在两个儿子家吃饭。

老大把最好的饭菜供父亲享用,父亲不语。老二给的是残羹剩饭,父亲也不语。好的,差的,他绝不在脸上流露丝毫,不计较,不出声。父亲虽然手脚不灵便,但在谁家用饭,就会在谁家做些轻微的体力活儿。老大总是让父亲歇着,父亲就当即歇手,却有点不知所措,告辞回屋。老二有时客气一下,但不去阻止,父亲仍慢手慢脚地做,不语。不管儿媳给什么脸色,他总是要待到约定的期限。父亲自小就宠爱老二,家务活大多由老大操持。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qikandaodu/2021/0718/1610.html

上一篇:改革开放与广东人民生活史评奋斗与辉煌广东小
下一篇:清代的蚕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