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故乡古人(7)

来源:广东蚕业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8 06: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篇赞颂孝妇的文章,陈梓还给学生作了范文——他的课文,多篇亲自撰写。因地制宜,取之当下,就不隔。随后,文友将此作为陈氏颂体的范例,以往的

这篇赞颂孝妇的文章,陈梓还给学生作了范文——他的课文,多篇亲自撰写。因地制宜,取之当下,就不隔。随后,文友将此作为陈氏颂体的范例,以往的颂体对皇家贵族,而赞孝妇,是对平民百姓。无论题材、手法,陈梓开了颂体的别样之风。

第二年,陈梓突然有了兴致,第一次远足,他选定了扬州,看风景,见个人。印证书里所读、他人所讲的景与人。

没找到那个男人,据说,外出经商了。他依据那个男人所述的方位、街坊,找着了孝妇居住宅院,描述与实物终于对上了。

孝妇的婆家和邻居知道了陈梓就是赞颂孝妇的人,那反应如倒春寒。好像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哭诉、咒骂,所指的恶妇,似乎不是孝妇——颂文和现实判若两人。那个割臂肉作药引子的情节根本不存在,倒是差一点用菜刀割婆婆的肉。

那位婆婆被女儿搀扶出来。陈梓终于知道,那个男人——所谓的表弟,是所谓的孝妇的情人,“表姐”已跟着情夫走了。

陈梓的颂文一度成了恶妇的幌子,像拿着虎皮当大旗,以此欺世盗名,助长了恶妇的嚣张。他想不到,自己的文章竟然成了恶妇的挡箭牌。岂不是助纣为虐吗?

已无心情游览风景,像生怕怨愤转移到他身上那样,陈梓匆匆离开扬州。回临山,他只字不提扬州的遭遇。他闭门不出,整理文稿。把那篇颂文从《一斋杂著》中剔除,焚烧,那纷飞的纸灰,像恶妇的幽灵。此形象非彼形象——一美一丑,但他不便公开否定颂文在本地造成的好影响。

定稿时,他将文集改为《删后文集》。文友遗憾删除了标志着陈氏颂体的那篇“巅峰”文章。陈梓有苦难言,他只说:删后文字,表示告别,辞旧迎新。

学堂里,陈梓也剔除了那篇颂文。只是强调,为人要正直,为文要慎重。从此,他不再写范文了。文友怂恿他将“颂文”推向极致,可他说:已封笔了。

牌位

史湛的仕途生涯,第一个官职是买来的。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河南发生大水灾,朝廷开了豫工例。豫工例是捐钱买官的一种应急措施。以此名目筹集资金,用于修复水利。按例,史湛获得官职,授予山西猗氏县(今已与临晋县合并为临猗县,属运城市)知县。

史湛已熟悉官场的运作奥秘。其父史锦,为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顺天榜举人,最后一个官职是山东济宁知州。史湛自小就跟随父亲。父亲处理政务和案件,他耳熟能详,而且,好学好问,还常常提出疑问,总是站在平民的角度。父亲视他为成人,会耐心解惑答疑。

史湛很快获得了百姓的好口碑,调往山西榆次县任(现为晋中榆次区)知县。雍正六年,父亲去世。史湛回家守孝。守孝期满,重新起用,赶往湖北咸宁嘉鱼县当知县,不久,调任钟祥县(今荆门钟祥市)知县。紧邻的京山县百姓严金龙揭竿造反。史湛受命,前去平息,捕获了严金龙。史湛被提拔为襄阳同知。频繁调动,如救火。半年后,他代理武昌府知府:凡全省要案难案,均由史湛审理。

荆州有一起大案,惊动了朝廷,相国阿桂亲自督办。过了一个月,仍未审结。阿桂点史湛办案,五天就结了案。阿桂上奏折,举荐史湛。从此,史湛办案的才能传遍了朝廷和民间。

襄阳多事难治。史湛被授予襄阳府知府。正逢邪教滋事,史湛微服查访,缉捕教主。

荆州、襄阳、郑阳三地的盗匪异常猖狂,公开烧杀抢掠,蔓延到了孝咸,距离汉口仅五十里,居民惊恐不安,纷纷逃离。史湛调往武昌府知府。汉口和武昌之间,隔着一条大江。史湛临危受命:安定民心,平息匪患。

宜昌有一位平民,来上诉。八年里,那位平民把起诉“打官司”当成了一个职业,病急乱投医。史湛接了一个沉年的冤案,仅一天,就结了案。那位获得平反的平民,回家后,就在堂上给史湛立了牌位,每天烧香磕头。

盗匪如蝗虫,已到了宜昌。一伙强盗闯入那个平民的家里,看见堂中的牌位前,供着香烛。强盗的头目作了一个安静的手势,惊诧地问:你也知道颂扬史湛大人的仁德啊?那位平民陈述了冤案被平反的事情。强盗的头目说:要是史大人早来几年,我也不会被逼得干这种勾当。那个平民准备沏茶迎客(他打了八年的官司,已把家当打空了)。强盗的头目见他处惊不乱,一副平静、坦荡的样子,就摆手,带领同伙退出。

于是,宜昌的百姓相互传告,纷纷在家中立史湛的牌位。强盗闯入,看见史湛的牌位,仿佛得到了禁令,就会秋毫无犯,自觉退离。

文章来源:《广东蚕业》 网址: http://www.gdcyzz.cn/qikandaodu/2021/0718/1610.html

上一篇:改革开放与广东人民生活史评奋斗与辉煌广东小
下一篇:清代的蚕业下